γ射线一旦通过照射进入人体,会与体内细胞发生电离作用,从而腐蚀有机分子,如蛋白质、核酸和酶。这些构成活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受到破坏,就可能导致人体内正常化学过程受到干扰,严重的话会使细胞死亡。
不过对于γ射线并不用那么担心,记住一个原则即可:有多远就离它多远。
相比而言α粒子和β粒子会更棘手。因为这两者射程短,穿透力弱,但内照射的方式对人体的影响却更加明显。比如α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,所到之处很容易引起电离,甚至能直接破坏细胞内的DNA。
目前,已公布的氚、锶-90都是纯β放射性核素,铯137在衰变时也会产生β射线。然而除了已公布的放射性核素外,是否还有其它放射性物质,如α放射性核素,还有待检测。
一旦核废水进入海洋,水域水生动植物必然受到影响。放射性核素被养殖海鲜等水产摄入并沉积在体内,再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,不但具有生物化学毒性,也会对组织器官造成影响。而且这些放射性核素一旦进入人体内,对人体的照射是持续的。视这些核素在人体内的代谢、转移情况,甚至可能会导致人体终身受照。
即便我们可以一辈子忍住不吃海鲜,不去被污染的海边玩耍,但放射性核素依然可以通过水循环的方式进行远距离迁移,最后的危害依然难以估计。
按照日方的说法,福岛核废水经过处理,放射性物质含量很低,排进海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。但事实是怎么样,里面是否有什么暗箱操作,谁知道呢?毕竟出具检测数据的东京电力公司是有隐瞒事故、篡改报告的前科的。
核废水排进海洋是属于不可逆的操作,而影响却是全世界的,数据检测应该谨慎、谨慎再谨慎。在没有其他国家和机构参与的情况下,单凭日方的一面之词,难以令人信服。
最终日本是为求一己私欲逆势而行,还是有折衷之计,目前还未能下定论。但对于海洋放射性核素的监测却不能松懈,尤其是在目前这种紧张的局势下。但问题在于,我国海岸线纵横万里,如何快速筛选重点监测区域呢?
也是有办法的。事实上,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水样中的α、β放射性核素的总活度浓度,快速筛选大量的放射性监测样品。如果水样中的总α、β放射性活度浓度在正常范围内,则无需进行单一核素的分析测量。节约了时间成本和大量人力物力,非常有利于需要监测多个点位的单位进行相关数据记录工作。毕竟有没有放射性辐射,光看不行,还是得用数据来说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